【睿見】常修澤:中國經濟三型趨勢的背景——全球三大潮流及其博弈
中國經濟正處在歷史性的變動過程中。以2022年(作為一個完整的年份)開啟實現(xiàn)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——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強國的“新征程”為標志,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。在當代中國,完整意義上的經濟包括三個大系統(tǒng):即經濟發(fā)展、經濟改革、經濟開放。與新的發(fā)展階段相適應,中國經濟也勢必出現(xiàn)三個大趨勢,這就是:經濟發(fā)展系統(tǒng)的民富型發(fā)展趨勢,經濟改革系統(tǒng)的要素型改革趨勢,經濟開放系統(tǒng)的制度型開放趨勢。常修澤教授把對這三種趨勢的研究,概括為“中國經濟三型趨勢論”。以下為常教授新作。
本文系盤古智庫顧問、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著《中國經濟三型趨勢論》之導言部分。
”
中國經濟三型趨勢,無疑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展現(xiàn)的突出特點,但從更廣闊的視角研究,它有著更深刻的背景。
近年來,一句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”的判斷性警句廣為傳播。五年前,筆者對此略有感悟,曾于2017年在拙作《世界三大潮流與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——基于全球視角的相關性研究》中,[1]從全球視角,探討過中國發(fā)展改革的背景。5年過去,世界格局發(fā)生更大的“百年未有”的變化,上文所述三大潮流也呈現(xiàn)許多新特點,三大潮流的博弈也更加劇烈。
(一)全球“新技術革命潮流”及其與某些“科技壁壘”的博弈
首先,要說明:科學、技術、產業(yè)是三個有聯(lián)系但有區(qū)別的概念,三者間既有一脈相承性,也有層層遞進性(一般是沿著科學到技術到產業(yè)的鏈條不斷演進)。從人類近代科學、技術、產業(yè)的各自發(fā)展史可以看出:四次科學革命:牛頓力學(18世紀)---電磁力學(19世紀)----量子力學(20世紀)-----智能科學(21世紀);四次技術革命:蒸汽技術(18世紀)----電氣技術(19世紀)----信息技術(20世紀)---智能技術(21世紀);四次工(產)業(yè)革命:蒸汽化工業(yè)(18世紀)----電氣化工業(yè)(19世紀)---信息化工業(yè)(20世紀)---智能化工業(yè)(21世紀)。[2]
基于上述鏈條,筆者在《世界三大潮流與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——基于全球視角的相關性研究》曾指出:“進入21世紀以來,被人們稱為‘新浪潮的第三次工業(yè)革命’迅猛發(fā)展,特別是在信息革命方面,人類社會的‘先頭部隊’在從工業(yè)社會邁向信息社會,包括‘云計算’‘e世界’等信息技術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爆炸性增長。大陸科技界一般把此大勢歸納為五個字:‘云’(云計算)、‘物’(物聯(lián)網)、‘移’(移動互聯(lián))、‘大’(大數據)、‘智’(智能化)”。“同時,在生物技術方面,在量子技術方面,這些領域也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”。[3]
從2017年做出上述分析以來,全球更大新技術革命的潮流涌來,成為觀察世界走勢的******亮點。中國科學界權威專家在《世界科技前沿發(fā)展態(tài)勢》的報告中,曾從宏觀、微觀、中觀三層面,論及當前最新科技前沿發(fā)展態(tài)勢,即:(1)向宏觀拓展:“追尋宇宙起源演化的腳步”,包括黑洞研究-_打開宇宙和天體起源的新視野等。(2)向微觀深入:“探究物質世界和生命的終極奧秘”,包括量子調控成為當前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等。(3)中觀層面:包括信息科技成為經濟、社會與生活發(fā)生深刻變革的主導力量等。[4]
把握科學界權威的上述概括,筆者特別關注與當前世界經濟發(fā)展直接相關的幾個領域:(1)信息科技領域——以“芯片”和元器件、計算能力、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處于重要突破關口;(2)生命科學領域——基因組學、合成生物學、腦科學、干細胞等領域有突破性進展;(3)新能源領域——可再生能源、大規(guī)模儲能、動力電池、智慧電網等成為重要發(fā)展方向;(4)特別是以“互聯(lián)網+”“智能+”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量子信息,正以其勢不可擋的力量迅猛發(fā)展。上述這些“不僅改變著經濟增長格局,而且改變著各種經濟結構,使產業(yè)結構抑或是要素投入結構,甚至所有制結構都將發(fā)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”。[5]
說到這里,筆者不禁想起科技發(fā)展史上(1876年)科學家巴斯德說的 一段名言:“我有感于兩個深刻的印象,第一,科學無國界,第二看起來與第一自相矛盾,但卻是第一點的直接體現(xiàn),即科學是一個國家人格化的最高體現(xiàn)。”[6]巴斯德說的“科學無國界”是胸懷全球、高屋建瓴的,因為“知識屬于人類,是照亮世界的火炬”[7]。至于“科學是一個國家的最高人格化”,也是思想深邃、頗為深刻的,因為“這個國家將永遠是第一個把思想和智力的成果傳播得最遠的國家”[8]。作為其中貢獻創(chuàng)新業(yè)績的科學家“堅信自己已經獲得了真理,這是人類所能享受的******的快樂之一”[9]。
但遺憾的是,當今之世,在世界“新技術革命潮流”涌動的同時,筆者也注意到:與“科學無國界”和“科學是一個國家的最高人格化”相背離,出現(xiàn)了另一種現(xiàn)象:一種類似“科學柏林墻”式的“科技壁壘”現(xiàn)象。例如,中國高科技民營企業(yè)華為在海外遭受到的某種阻遏,已經眾所周知。這個現(xiàn)象的出現(xiàn),十分復雜:既有出于對當事國國家利益或國家安全的考慮,也有國際競爭達到“白熱化”程度的反映,但是,不管怎么說,這種為了“壟斷”某一高科技產品市場而出現(xiàn)的“科技壁壘”,是不利于“新技術革命潮流”發(fā)展的。而更令人擔心的是,今后,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先進、復雜,研發(fā)成本越來越昂貴,世界技術的“門檻”是否會越來越高,直至成為一堵“圍墻”呢?當然,與全球“新技術革命潮流”的涌動相比, “科技壁壘”只是支流,但對他們之間的博弈,值得關注。
(二)世界“經濟全球化”的趨勢及其與“逆全球化”的博弈[10]
從全球視角研究問題,除了全球“新技術革命潮流”的涌動及其與某些“科技壁壘”的博弈之外,還有經濟全球化浪潮與現(xiàn)在所遇到“逆全球化” 的挑戰(zhàn)及其彼此之間的博弈。這股“逆全球化”的苗頭,并非自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開始。實際上,隨著2009年以后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(fā)和國際經濟的衰退,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,就已經引發(fā)貿易保護主義。特朗普上臺后只是加劇“逆全球化”,或者說為其推波助瀾而已。
與此同時,歐洲也出現(xiàn)了這樣的苗頭,頻繁采取反傾銷等貿易限制措施,從而在歐美興起一股貿易“逆全球化”(或稱“去全球化”)的保護主義潮流。2021年美國新總統(tǒng)上任后,是否改弦易轍?“全球化”還是“逆全球化”?世界值得觀察。
從人類文明發(fā)展的基本走勢來看,全球化(至少是“次全球化”)的浪潮是不可阻遏的。筆者與大多數論者一樣,主張應該推進自由貿易,不應該搞變相保護主義;應該促進開放合作,不應該妨礙產業(yè)鏈和價值鏈的暢通。這是大勢所趨、人心所向, “人間正道是滄桑”。
中國經濟趨勢正是建立在 “全球化并未終結”這一基礎上的,當然也要注意諸如“搞變相保護主義等“逆全球化”傾向。“風物長宜放眼量”,博弈就是了。
(三)世界“人本主義”的崛起及其與“民粹主義”的博弈
從全球眼光看問題,除了上述兩大潮流及其博弈之外,還有一個新的潮流——人類自身發(fā)展的潮流及其與“民粹主義”的博弈。
2009年,筆者在《上海大學學報.社會科學版》發(fā)表了長篇論文《中國下一個30年改革的理論探討——“人本體制論”角度的思考》指出,中國“改革的實質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發(fā)展。應從橫向、縱向和內核三個層面準確把握‘人’的含義。應拋棄‘人本工具論’,樹立‘人本實質論’,并由‘不完全的、基礎性人本’向‘全面的、高端性人本’漸進式提升”。[11]巧合的是,2010年,聯(lián)合國計劃開發(fā)署(UNDP)也提出,現(xiàn)代經濟發(fā)展方式,必須從以物質財富增長轉向人的需求,經濟發(fā)展的目的在于滿足和實現(xiàn)人的發(fā)展。[12]應該說,這是國際共識。因為,早在1983年,佩魯就提出應把人的全面發(fā)展作為發(fā)展的根本目標[13]。
人本主義是一種正潮流,但也受到兩種傾向的干擾:一是權貴主義,二是民粹主義。筆者在《人本體制論》一書中曾提出人本主義與“權貴加民粹”的博弈問題。《人本體制論》第六篇《人本導向的社會體制安排》指出:書中之所以講 “人本”,一是針對“權貴”,二是針對“民粹”。無論是“權貴”還是“民粹”,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,都是不利的[14]。
世界發(fā)展史和現(xiàn)實使人看到,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集團,是怎樣阻礙社會變革和人類進步的,對于這種權貴主義,人們比較熟悉。相對而言,對民粹主義認識則比較模糊。民粹主義(Populism)最初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,他們雖然口頭上掛著“人民”,但卻從根本上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。例如,他們把俄國當時存在的村社制度和農民理想化,遭到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深刻批判。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,民粹主義再度在東西兩半球興起,形成一股國際性思潮。現(xiàn)在人類面臨的既有人本主義正潮流,也有民粹主義負潮流(或者如美國學者約瑟夫·奈所說的“帶有民粹主義色彩”)。如2021年美國的“國會遭沖擊”等等,是否就有某些民粹主義的影子?。
通過以上對全球三大潮流及其博弈的分析,可以看到,在中國進入新的發(fā)展階段后,外部環(huán)境已經發(fā)生了相當大的變化,我們遇到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復雜局面,但是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并未停止,經濟全球化趨勢并未終結,人本主義正潮流仍然是“人間正道”。在此態(tài)勢大背景下,研究中國如何實行民富型發(fā)展、要素型改革和制度型開放問題。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