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媒文章:“下一場金融危機”之憂引發悲觀
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 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網站9月24日刊發題為《下一場金融危機可能很快到來》的文章,作者系吉利恩·泰特。文章指出,對金融危機的擔憂讓商業情緒低落,此外,也許金融業的困擾在疫情前就存在了。文章摘編如下:
??你認為發生新金融危機的概率有多大?本月,英國牛津經濟咨詢公司的數據處理專家向162家全球企業提出了這個問題。平均來看,他們認為今后兩年中發生新金融危機的概率是20%。
??這個概率是全球發生第二波新冠疫情風險的兩倍,可悲的是,也是出現早期有效疫苗概率的兩倍。
??這些擔憂已經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后果:在本月的牛津調查中,它們讓商業情緒低落,低于硬數據支持的水平。負責該調查的經濟學家杰米·湯普森說:“我們的分析顯示,對金融危機的擔憂是造成悲觀情緒的主要原因?!?
??這應該會讓投資者感到關切,盡管不是因為眼下就可能突然爆發一場金融危機——至少不是像2008年那樣以極受媒體關注的方式爆發。至少有兩個因素會降低這種風險。
??首先,美聯儲和其他央行已經明確表示,將盡“一切努力”讓市場在疫情期間保持運轉。3月份的情況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:當美國國債市場凍結時,美聯儲迅速介入,提供了不同尋常的流動性支持。
??其次,銀行不是今年經濟沖擊的源頭。在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,銀行的資本狀況比2008年的時候好得多。美聯儲高級官員蘭德爾·夸爾斯說:“美國大型銀行進入這場危機時狀況良好,美聯儲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幫助增強銀行的韌性?!被蛘哒缃鹑跀祿瘓F美國晨星公司所說:“這次美國金融體系發生破產和資本危機的風險似乎要低得多?!?
??然而,這里有一個問題:金融危機并非總是以雷曼兄弟公司倒閉那種方式出現。有時,金融壓力會以一種更隱晦的方式出現。純粹主義者可能會吹毛求疵地爭辯,這種情況算不算得上是“危機”。但關鍵在于,長期的壓力可能導致經濟逐步衰竭,正如牛津調查的受訪者認識到的那樣。
??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·賴因哈特提到的,困擾金融業的一個問題是,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,許多機構的杠桿就很高了。她在一個網絡研討會上說:“如果考察金融部門的脆弱性,從長遠來看,很難樂觀?!?
??更有甚者,在新冠肺炎繼續肆虐之際,仍然無法計算疫情最終造成的信貸損失規模,尤其是因為普遍實行的延緩還貸政策會掩蓋大部分損失。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申鉉松(音)指出:“盡管銀行不是危機的源頭,但他們無法指望不受到損害。危機當前的流動性階段正在讓位于償付能力階段,銀行無疑將承受主要壓力?!?/div>